加入WTO之后,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步伐逐漸加快,作為全球最大陶瓷生產大國的我國,將在世界最大的貿易組織中獲得應有的地位,進而為我國陶瓷產業占有更大國際市場份額,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和實現由大變強的產業發展目標帶來了機遇。但是,由于我國陶瓷行業總體上講仍然存在企業規模小、工藝技術落后、管理水平差、產品同質化嚴重等等問題,導致我國陶瓷行業在國際競爭中舉步面臨嚴峻考驗。
一、中國陶瓷面臨的考驗
陶瓷是中國的驕傲,更是世界認識中國的起源,因此,世界才會以“China(陶瓷)”命名“中國”。而我國一萬多年的陶瓷發展史,承載著獨具特色的華夏文明,記載了炎黃子孫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聰明才智和生存與繁衍足跡,為人類歷史留下了源遠流長的傳世奇葩。從某種程度上講,在我國外交史上影響深遠的海上絲綢之路,也是一條陶瓷之路。陶瓷產品歷古以來都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產品和見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陶瓷行業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大發展,行業總產值從區區十幾億元迅速增長到今天的數千億元(公開數據高達3000億元人民幣,但由于改革開放之前國有企業數據大多“注水”,而今天的絕大部分民營企業數據恰恰反過來太多“縮水”,因此實際數據遠遠高于3000億)。2007年我國年產建筑瓷磚近50億平方米、日用陶瓷約150億件、衛生潔具約1.2億件,藝術陶瓷和特種陶瓷更是雄踞天下。2008年1季度,我國墻地磚生產總量已經超過了10億平方米。但是,三十年來,我國陶瓷行業仍然未能完全走出“憑力氣賺錢”的局面,離“憑智慧賺錢”的境界還有不小距離――在海外市場上,我們的陶瓷產品銷售價格僅是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等國同類產品的十分之一到七分之一,所以我們經常會面對這樣那樣的反傾銷、反補貼、特別保護等貿易壁壘;在國內市場上,我們的陶瓷產品雖然比國際市場上更有利潤空間,但忽視知識產權和一窩風你追我趕、你模我仿大干快上的生存習慣,在導致了無休止相互傾軋的價格戰的同時,還直接導致了陶瓷原材料資源過度消耗甚至浪費、能源高度消耗、環境污染嚴重、市場一片混亂的局面。僅從產值產量的角度來講,我國陶瓷行業還算是相當的富有,但如果從利潤空間加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等角度來考量,我國陶瓷行業則快要一貧如洗――“窮得只剩下了錢!”我國陶瓷行業雖然在短短的30年的時間里奪得了“產量世界第一”的寶座,但卻距離“質量世界第一”、“技術世界第一”、“綜合實力世界第一”越來越遠。
近年來,隨著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中所發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尤其是加入WTO以來,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得到提升,有助于中國陶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另一方面,我國國民經濟增長迅速,連續幾年以超過10%的比例增長,國內房地產發展迅速,農村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極大地拉動了國內需求,這些對于陶瓷業的發展是個非常好的機遇。事實上中國陶瓷取得這樣的發展與以下因素息息相關:巨大的市場需求、豐富的原材料、充裕的人力資源、極其低矮的進入門檻、中國人特有的韌性與勤勞,都為我國陶瓷行業提供了“土壤”,這是我們中國陶瓷的驕傲。
但是,我國陶瓷行業的超常規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加入WTO幾年來,我國陶瓷產品尤其是陶瓷墻地磚在國際上的發展正在面臨嚴峻考驗。
首先,低價競爭導致行業洗牌不斷
我國生產陶瓷產品的資源豐富且質優價廉,勞動力便宜,陶瓷企業所用的大部分原燃材料及運輸價格都低于國際市場,加上進入門檻過低,產業規劃不盡人意,國內競爭異常激烈,導致我國瓷磚出口價格相對低廉,這是我們的競爭優勢,但也是我們致命的弱點,是我們做強中國陶瓷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我國很多陶瓷出口企業也正因為彼此之間陷入了無序的價格競爭,使得不少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陷入了依靠國家出口退稅生存的艱難境地。如今年國家再度調整陶瓷出口退稅率,就直接導致了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關門結業。加上國家強制推行節能減排新政策,無異于在能耗與污染大戶之一的建筑瓷磚生產企業頭上加了一道事關生死的“緊箍咒”,不少中小型瓷磚生產企業被迫搬遷、整合甚至關閉。
其次,關稅保護政策逐漸放寬,陶瓷行業“與狼共舞”
隨著市場的逐步開放,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將在更大程度上接軌,國內企業肯定會失去關稅和非關稅的保護。與此同時,國外陶瓷企業會把他們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帶到中國來投資,利用我國低廉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生產外國品牌的產品,參與國內競爭,他們的生產成本會下降,獲利能力會加強,從而會削弱國內企業的競爭優勢和競爭力。同時隨著國外產品的進入,國內陶瓷企業原有的價格、銷售網絡、地域優勢將不復存在。我們的自身優勢將會被逐步弱化。加之目前世界陶瓷強國在國際市場上已形成一些優勢他們憑借這些優勢競相采用現代技術研究陶瓷,搶占國際陶瓷市場制高點,引導國際陶瓷市場潮流,對我國陶瓷行業極具威脅。
|